从中医角度解决荨麻疹

文章来源:酒渣鼻   发布时间:2021-5-3 17:52:10   点击数:
 

从中医角度了解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主要皮损表现为水肿性片块炎

症,奇痒。中医学称为风疹块、风瘾疹,俗称“鬼饭疙瘩”。《医宗金鉴》云:“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这指出了风邪是本病的主要病因,而瘙痒是其主要症状,或为七情内伤,阴阳失调,复感风邪而发;或为素体阴亏,阴虚生热,也可血虚生风;或为风寒之邪客于肌肤腠理,则风瘙瘾疹峰起。

此病初发多属实证,延久则由实转虚。中医学辨证分型,大抵可分风热、风寒、风湿、脾胃、血虚,以及寄生虫引发等类型。一般急性期多见风热、风湿两型,投以疏风清热或祛风胜湿之法,易于收效。至于慢性荨麻疹,有虚实寒热,内风、外风之错杂。多顽固难愈,必须仔细审证求因,遂能诊治。

一、临床特征

(一)急性荨麻疹

起病突然,全身泛发大小不一的风团样扁平皮疹,稍高于皮面,呈红色和粉红色,搔抓后皮肤迅即潮红水肿或成块,或成片,此起彼消,奇痒。常伴发热、恶寒、腹疼、呕吐、烦躁等全身症状,重则局部浮肿。一般发烧在38℃~39℃,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或滑数。

(二)慢性荨麻疹

发病较缓,皮疹初为局限性的粉红色扁平皮疹,时轻时重,十分刺痒,持续1~2个月以上者,为慢性荨麻疹,有的可经年累月不愈,往往白天较轻,夜晚较重,病人可因长期瘙痒而失眠,常伴有神经衰弱、消瘦、易激动、消化不良等症状。有的病人划痕症阳性,有的病人对寒冷有过敏反应,叫冷性荨麻疹。

二、临床图谱

三、治疗要点

1.本病为过敏性疾病,过敏原比较复杂,故辨证时往往寒热并呈,寒热之中又兼虚实,临证时应详辨细审,才能收到较满意的效果。

2.治疗急性荨麻疹,首先应除去病因,尽量找到致病因素;慢性荨麻疹,久病伤阴伤气,故遇劳、遇寒、遇热即发,故应扶正祛邪,以图缓治。

3.荨麻疹病位在气分还是血分?根据临床表现及预后转归,笔者认为以病在气分为主,治疗当重用气分药,视病情可酌佐一二味血分药,如丹皮、赤芍、王不留行等,以助风团消散。

4.慢性荨麻疹经久未愈,若出现肝木风动之象,宜于祛风止痒药中加入生猪石、生龙骨、生牡蛎、白芍等镇肝息风药,效果尤著。

5.按现代药理学分析,荆芥、防风、地肤子、蝉蜕、白鲜皮等,均有较好的脱敏作用,故在各型方剂中均可加上述药物。

6.消化不良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治疗时,在祛风脱敏的同时,应注意消食导滞,特别是小儿常见的丘疹性荨麻疹。

7.本病在临床上虽能治愈,但控制复发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故临床上虽经治愈,已无皮疹新生者,但为防其复发,仍应续服数剂,以资巩固。

8.治疗期间对饮食方面的禁忌仍是重要的一环。饮食应清淡,忌鱼、虾、蟹、公鸡、猪头肉、芜萎、辣椒、酒等腥荤发物,并注意避免接触花粉,防止昆虫蜇咬。

四、治疗荨麻疹验方

内服方

地丁汤

蒲公英10克,紫花地丁10克,连翘10克,金银花6克,生地黄15克,丹皮6克,白鲜皮10克,地肤子10克,防风10克,乌梢蛇15克,蝉蜕6克,炒黄柏6克,炒苍术15克,炒山药20克,豆蔻10克,苦参6克,土茯苓30克,刺茨黎10克。水煎服,一剂药服用2天,一天3次。

外用方

黛柏除湿软膏

青黛5g,生黄柏15g,炒吴茱萸6g,石膏15g,滑石15g,广蛇床15g,百部15g,紫草6g,苦参5g,冰片8g,棚抄10g。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加入凡士林适量调成膏状,痒时涂擦患处。用法:上午擦卤米松,下午擦黛柏除湿软膏。

点击:加入社群,免费领取体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xfchina.com/jbcs/10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