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急性胃炎
本病与中医学的“胃瘅”相类似,可归属于“胃痛”、“血证”、“呕吐”等范畴。
中医病因病机
病机:胃失和降,胃络受损。
诊断
确诊则有赖于内镜检查,一般应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有近期服用NSAID史、严重疾病状态或大量饮酒患者,如发生呕血或黑便,应考虑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的可能。
疾病关键词:饮食不洁或刺激物+腹痛、腹胀+除外其它典型腹部疾病=急性胃炎
鉴别诊断
胆囊炎 突发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常在饱餐、进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发作,右上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阳性,轻度白细胞升高,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等升高。
胰腺炎 剧烈而持续的上腹痛、恶心、呕吐,腹部压痛、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
中医辨证论治
1.寒邪客胃证
证候:胃脘暴痛,遇冷痛剧,得热痛减,喜热饮食,脘腹胀满,舌淡苔白,脉弦紧迟。
方药: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2.湿热中阻证
证候:胃痛灼热,胸腹痞满,头身重着,口苦口黏,纳呆,肛门灼热,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弦滑。方药:清中汤加减。(考点)
3.饮食伤胃证
证候:伤食胃痛,饱胀拒按,嗳腐酸臭,厌恶饮食,恶心欲吐,吐后症轻,舌苔厚腻,脉弦滑。
方药:保和丸加减。
4.肝气犯胃证
证候:胃脘痞闷,胃部胀痛,痛窜胁背,气怒痛重,嗳气呕吐,嘈杂吐酸,舌苔薄白,脉弦。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5.胃络瘀阻证
证候:胃脘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入夜尤甚,舌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涩。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6.脾胃虚寒
证候: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纳少便溏,倦怠无力,遇冷痛重,得温痛减,口淡流涎,舌淡苔白,脉细弦紧。方药:黄芪建中汤。
7.胃阴不足证
证候:胃热隐痛,口舌干燥,五心烦热,渴欲含漱,嘈杂干呕,大便干燥,舌红无苔,舌裂纹少津,脉细数。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慢性胃炎
中医病因病机
病因: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
实验室检查
胃镜及组织学检查是慢性胃炎诊断的最可靠方法。
1.浅表性胃炎 胃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色泽较红,边缘模糊,多为局限性,水肿与充血区共存,形成红白相间征象,黏膜粗糙不平,有出血点,可有小的糜烂(考点)。
2.萎缩性胃炎 黏膜失去正常颜色,呈淡红、灰色,呈弥散性,黏膜变薄,皱襞变细平坦,黏膜血管暴露,有上皮细胞增生或明显的肠化生。
中医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证
证候: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每因情志不舒而病情加重,得嗳气或矢气后稍缓,嗳气频频,泛酸嘈杂,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考点)
2.脾胃虚弱证
证候: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后胀满痞闷,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3.脾胃湿热证
证候:胃脘灼热胀痛,嘈杂,脘腹痞闷,口干口苦,渴不欲饮,身重肢倦,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方药:三仁汤加减。
4.胃阴不足证
证候:胃脘隐痛、嘈杂,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方药:益胃汤加减。(考点)
5.胃络瘀阻证
证候:胃脘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入夜尤甚,或有便血,舌暗红或紫暗,脉弦涩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考点)
消化性溃疡
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反酸”等范畴。
中医病因病机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临床表现
典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发作。
症状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为主要症状。
(1)性质多为灼痛,或钝痛、胀痛、剧痛和/或饥饿样不适感。
(2)部位多位于上腹,可偏左或偏右。
(3)典型节律性DU空腹痛和/或午夜痛,腹痛多于进食或服用抗酸药后缓解;GU患者也可发生规律性疼痛,但多为餐后痛,偶有夜间痛。
并发症
1.出血出血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
2.穿孔
3.幽门梗阻
4.癌变少数GU发生癌变(DU一般不发生癌变)。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胃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消化性溃疡最直接的诊断方法。溃疡镜下所见通常呈圆形、椭圆形或线形,边缘光整,底部覆有灰黄色或灰白色渗出物,周围黏膜充血、水肿,可见皱襞向溃疡集中。
2.X线钡餐检查
X线发现龛影是消化性溃疡的直接征象,有确诊价值。
3.幽门螺杆菌检测
快速尿素酶试验操作简单,费用低,为首选方法。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长期反复发生的周期性、节律性、慢性上腹部疼痛,应用制酸药物可缓解。
2.上腹部可有局限深压痛。
3.X线钡餐造影见溃疡龛影,有确诊价值。
4.内镜检查可见到活动期溃疡,可确诊。
手术外科指征 ①大出血经药物、胃镜、血管介入治疗无效;②急性穿孔,慢性穿透性溃疡;③器质性幽门梗阻;④GU疑有癌变。
中医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证(多年考点)
证候:胃脘胀痛,痛引两胁,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嗳气,泛酸,口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加减。(考点)
2.脾胃虚寒证
证候: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畏寒肢冷,泛吐清水,腹胀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迟缓。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多年考点)
3.胃阴不足证
证候:胃脘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纳差,干呕,手足心热,大便干,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方药:益胃汤加味
4.肝胃郁热证(考点)
证候:胃脘灼热疼痛,胸胁胀满,泛酸,口苦口干,烦躁易怒,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5.瘀血停胃证
证候:胃痛如刺,痛处固定,肢冷,汗出,有呕血或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多年考点)
胃癌
本病归属于中医学“胃痛”、“反胃”、“积聚”等范畴。
转移途径
癌细胞主要通过4种转移途径,其中以淋巴结转移最常见。
1.直接蔓延。
2.淋巴结转移:是最早、最常见的转移方式。
3.血行转移:最常转移到肝脏,其次是肺、腹膜及肾上腺,也可转移到肾、脑、骨髓等。
4.腹腔内种植。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X线钡餐检查
局部胃壁僵硬、皱襞中断,蠕动波消失,凸入胃腔内的充盈缺损,恶性溃疡直径多大于2.5cm,边缘不整齐,可示半月征、环堤征。
2.内镜检查
胃镜结合黏膜活检是诊断胃癌最可靠的手段。
疾病关键词:体重减轻+大龛影+粘膜僵硬粗糙=胃癌
中医辨证论治
1.痰气交阻证
证候:胸膈或胃脘满闷作胀或痛,胃纳减退,厌食肉食,或有吞咽哽噎不顺,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方药:启膈散加减。
2.肝胃不和证
证候:胃脘痞满,时时作痛,窜及两胁,嗳气频繁,或进食发噎,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3.脾胃虚寒证(考点)
证候:胃脘隐痛,绵绵不断,喜按喜暖,食生冷痛剧,进热食则舒,时呕清水,大便溏薄,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面色无华,神疲肢凉,舌淡而胖,有齿痕,苔白滑润,脉沉细或沉缓。方药:理中汤合四君子汤加味。
4.胃热伤阴证
证候:胃脘嘈杂灼热,痞满吞酸,食后痛胀,口干喜冷饮,五心烦热,便结尿赤,舌质红绛,舌苔黄糙或剥苔、无苔,脉细数。方药:玉女煎加减。(考点)
5.瘀毒内阻证
证候:脘痛剧烈或向后背放射,痛处固定,拒按,上腹肿块,肌肤甲错,眼眶暗黑,舌质紫暗或瘀斑,舌下脉络紫胀,脉弦涩。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考点)
6.痰湿阻胃证
证候:脘膈痞闷,呕吐痰涎,进食发噎不利,口淡纳呆,大便时结时溏,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滑。方药:开郁二陈汤加减。
7.气血两虚证
证候: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动则气促,自汗,消瘦,舌苔薄白,舌质淡白,舌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或虚大无力。方药:八珍汤加减。(多年考点)
肝硬化
本病与中医学中的“水臌”相类似,可归属于中医学“单腹胀”、“鼓胀”等范畴。
中医病因病机
基本病机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诊断
肝硬化诊断依据
1.主要指征
①内镜或食道吞钡X线检查发现食管静脉曲张。
②B超提示肝回声明显增强、不均、光点粗大;或肝表面欠光滑,凹凸不平或呈锯齿状;或门静脉内径>13mm;或脾脏增大,脾静脉内径>8mm。
③腹水伴腹壁静脉怒张。
④CT显示肝外缘结节状隆起,肝裂扩大,尾叶/右叶比例>0.05,脾大。
⑤腹腔镜或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诊为肝硬化。
以上除⑤外,其他任何一项结合次要指征,可以确诊。
2.次要指征
①化验:一般肝功能异常(A/G倒置、蛋白电泳A降低、γ-G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或HA、PⅢP、MAO、ADA、LN增高。
②体征:肝病面容(脸色晦暗无华),可见多个蜘蛛痣,色暗,肝掌,黄疸,下肢水肿,肝脏质地偏硬,脾大,男性乳房发育。以上化验及本征所列,不必悉具。
中医辨证论治
1.气滞湿阻证(多年考点)
证候:腹大胀满,按之软而不坚,胁下胀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或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2.寒湿困脾证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怯寒懒动,精神困倦,脘腹痞胀,得热则舒,食少便溏,小便短少,舌苔白滑或白腻,脉缓或沉迟。方药:实脾饮加减。
3.湿热蕴脾证(考点)
证候:腹大坚满,脘腹撑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肌肤发黄,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数。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多年考点)
4.肝脾血瘀证
证候:腹大胀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晦黯黧黑,胁下癥块,面、颈、胸壁等处可见红点赤缕,手掌赤痕,口干不欲饮,或大便色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方药:调营饮加减。
5.脾肾阳虚证
证候:腹大胀满,形如蛙腹,朝宽暮急,神疲怯寒,面色苍黄或白,脘闷纳呆,下肢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方药: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考点)
6.肝肾阴虚证
证候:腹大胀满,甚或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口干舌燥,心烦失眠,牙龈出血,时或鼻衄,小便短少,舌红绛少津,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方药: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多年考点)
原发性肝癌
本病归属于中医学“肝积”、“肥气”、“鼓胀”、“癖黄”等范畴。
临床表现
1.肝区疼痛是肝癌最常见的症状,多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
2.肝大肝呈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钝而不整齐,常有不同程度压痛。
3.黄疸
4.肝硬化征象
疾病关键词:乙型病史+右上腹痛加重+体重下降+AFP↑+B超占位=肝癌
7.并发症
(1)肝性脑病是最严重的并发症。肝癌终末期,约1/3的患者因此而死亡。
(2)上消化道出血。由肝癌并发肝硬化引起。
(3)肝癌结节破裂出血。
(4)继发感染(考点)——肺炎、败血症、肠道感染。
诊断依据
1.非侵入性诊断标准
(1)影像学标准:两种影像学检查均显示有>2cm的肝癌特征性占位病变。
(2)影像学结合AFP标准:一种影像学检查显示有>2cm的肝癌特征性占位病变,同时伴有AFP≥μg/L(排除活动性肝炎、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
2.组织学诊断标准 肝组织学检查证实原发性肝癌。对影像学尚不能确定诊断的≤2cm的肝内结节应通过肝穿刺活检证实原发性肝癌的组织学特征。
西医治疗
1.外科治疗(首选) 外科治疗手段主要是肝切除和肝移植手术。
中医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考点)
证候:两胁胀痛,腹部结块,推之不移,脘腹胀闷,纳呆乏力,嗳气泛酸,大便不实,舌质红或暗红,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涩。方药: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考点)
2.湿热瘀毒证
证候:胁下结块坚实,痛如锥刺,脘腹胀满,目肤黄染,日渐加深,面色晦暗,肌肤甲错,或高热烦渴,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干黑,舌质红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数或涩。方药:茵陈蒿汤合鳖甲煎丸加减。(考点)
3.肝肾阴虚证
证候:腹大胀满,积块膨隆,形体羸瘦,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胁隐隐作痛,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光剥有裂纹,脉弦细或细数。方药:滋水清肝饮合鳖甲煎丸加减。
溃疡性结肠炎
本病与中医学中的“大瘕泻"相似,归属于中医学“泄泻”、“肠风”等范畴。
诊断标准
符合以下3条,可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
1.具有持续或反复发作腹泻和黏液血便、腹痛,伴有(或不伴)不同程度全身症状。
2.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肠炎及克罗恩病、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
3.具有结肠镜检查特征性改变中至少1项及黏膜活检或具有X线钡剂灌肠检查征象中至少1项:
(1)结肠镜检查特征:①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黏膜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和有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②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③缓解期患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以及假息肉和桥形黏膜等。
(2)钡剂灌肠检查征象:①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②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③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中医辨证论治
1.湿热内蕴证
证候: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灼热,发热,肛门灼热,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方药:白头翁汤加味。
2.脾胃虚弱证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粪便带有粘液或脓血,食少,腹胀,肢体倦怠,神疲懒言,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或濡缓。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3.脾肾阳虚证
证候:腹泻迁延日久,腹痛喜温喜按,腹胀,腰膝酸软,形寒肢冷,神疲懒言,舌质淡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或尺弱。方药: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味。
4.肝郁脾虚证
证候:腹泻前有情绪紧张或抑郁恼怒等诱因,腹痛即泻,泻后痛减,食少,胸胁胀痛,嗳气,神疲懒言,舌质淡,苔白,脉弦或弦细。方药:痛泻要方加味。
5.阴血亏虚证
证候:大便秘结或少量脓血便,腹痛隐隐,午后发热,盗汗,五心烦热,头晕眼花,舌红少苔,脉细数。方药:驻车丸。
6.气滞血瘀证
证候:腹痛,腹泻,泻下不爽,便血色紫暗,胸胁胀痛,腹内包快,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紫或瘀点,脉弦涩。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上消化道出血
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呕血”、“黑便”、“便血”等范畴。
出血严重程度的估计和周围循环状态的判断
成人每日消化道出血>5mL即可出现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每日出血量50~mL可出现黑便,胃内蓄积血量在~mL可引起呕血。一次出血量<mL时,一般不出现全身症状;出血量超过~mL,可出现乏力、心慌等全身症状;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0mL,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中医辨证论治
1.胃中积热证
证候:吐血紫暗或咖啡色,甚则鲜红,常混有食物残渣,大便黑如漆,口干喜冷饮,胃脘胀闷灼痛,舌红苔黄,脉滑数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2.肝火犯胃证
证候:吐血鲜红或紫暗,口苦目赤,胸胁胀痛,心烦易怒,或有黄疸,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考点)
3.脾不统血证
证候:吐血暗淡,大便漆黑稀溏,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神疲乏力,纳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方药:归脾汤加减。(考点)
4.气随血脱证
证候:吐血倾盆盈碗,大便溏黑甚则紫暗,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眩晕心悸,烦躁口干,神志恍惚,昏迷,舌淡红,脉细数无力或脉微细。方药:独参汤或四味回阳饮加减。
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为转载/整理,我们不对其内容和观点负责。我是医路行李怀,欢迎加我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