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髎为经穴名(SùliáoGV25,DU25)。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面王(《针灸甲乙经》),面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鼻准(《奇效良方》),准头(《医宗金鉴》),面玉(《外台秘要》),面士(《杨敬斋针灸全书》)。属督脉。素治鼻茎,髎即骨隙,此穴在鼻茎下端的骨隙中,故名素髎。素髎穴主要用于鼻疾和急救:如鼻塞、鼻衄、鼻渊、鼻痔、鼻息肉、酒渣鼻、鼻鼽、鼻疮等一切鼻疾,小儿惊厥,溺水急救,低血压,休克,流涕,暴发火眼,鼻?口僻,惊厥,昏迷,瘛疭,小儿急惊风,新生儿窒息,喘息,小儿惊风,窒息,心动过缓,鼻炎,虚脱等。
素髎穴的别名面王(《针灸甲乙经》),面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鼻准(《奇效良方》),准头(《医宗金鉴》),面玉(《外台秘要》),面士(《杨敬斋针灸全书》)。
出处《针灸甲乙经》:素髎,一名面王,在鼻柱上端,督脉气所发。
穴名解素治鼻茎,髎即骨隙,此穴在鼻茎下端的骨隙中,故名素髎。
素为白色,髎,为骨隙之狭小者。《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西方白色,入通于肺”,杨上善曰:“白,肺色也。”圣而不王名曰素王,为孔子的尊称。本穴在鼻尖正中缝隙中,鼻尖,俗称准头,以其中立不倚,而为面王中正之标准。凡物体之素于其位者,必中正乃佳。地小而位高,有素王之义,故又称面王、面正。《东坡志林·养生说》引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白,数出入息。”注谓:“静坐之际,双目微合,垂视鼻端,有些些白影之谓。”是素髎之名,亦与道家学说思想有关。
所属部位鼻尖
素髎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素髎穴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素髎穴位于面部,当鼻尖正中央处。正坐仰靠或仰卧取穴。
素髎穴位于鼻尖正中。
素髎穴的取法正坐仰靠或仰卧,当鼻背下端之鼻尖处取穴。
素髎穴位于面部,当鼻尖正中央处。正坐仰靠或仰卧取穴。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当鼻尖处取穴。
快速取穴:正坐或仰卧,面部鼻尖正中央即是素髎穴。
素髎穴穴位解剖素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鼻中隔软骨、鼻外侧软骨。布有筛前神经鼻外支及面动、静脉的鼻背支。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鼻中隔软骨和鼻外侧软骨。有通窍、泄热作用。
皮肤→皮下组织。
穴区神经、血管有眶下神经和鼻背动脉分布。
布有筛前神经的鼻外支和面动静脉鼻背支。
素髎穴的功效与作用素髎穴有通窍、泄热作用。
素髎穴具有清热消肿、通利鼻窍的功效。
素髎穴在鼻尖正中央,为督脉气所发,故以治疗鼻渊、鼻衄等为主。此外,本穴还具有升压作用,可用于低血压的治疗和休克的急救。
素髎穴有清热开窍、回阳救逆之功,主治昏厥,鼻塞,鼻衄,鼻渊,酒糟鼻。其名之以素者,以鼻为肺窍,肺于五行属金,金于时为秋。于色为白,白为素色,金属素气,秋为素令,故名之以素也。又肺恶热而喜清,最宜清冷静洁,取名于素,意义深长。且寓有调和肺气之意。病准头赤者,火克金也。本穴治之有效,亦取用于素也。
素髎穴主治病证素髎穴主要用于鼻疾和急救:如鼻塞、鼻衄、鼻渊、鼻痔、鼻息肉、酒渣鼻、鼻鼽、鼻疮等一切鼻疾,小儿惊厥,溺水急救,低血压,休克,流涕,暴发火眼,鼻?口僻,惊厥,昏迷,瘛疭,小儿急惊风,新生儿窒息,喘息,小儿惊风,窒息,心动过缓,鼻炎,虚脱等。
刺灸法刺法直刺0.2~0.3寸。
向上斜刺0.3~0.5寸,局部有酸麻胀痛感,可扩散至鼻根。
或用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
灸法不灸。
禁灸。
据《针灸甲乙经》载,本穴禁灸。
素髎穴的配伍素髎穴点刺出血,可治酒渣鼻。
素髎穴配迎香、风池治鼻衄。
素髎穴配合谷、太冲或十宣可治休克。
素髎配上星、迎香,有行气活血,清热凉血的作用,主治鼻衄。
素髎配内关、足三里,有醒神清脑,强心升压的作用,主治休克。
素髎配内关、神门,治心悸。
素髎配十宣、涌泉,治昏厥。
素髎配上星、迎香,治鼻衄。
素髎配内关、涌泉,用于触电后抢救。
按摩遇到有人因为血压下降而引发休克或者呼吸困难时,可立刻掐按病人素醪穴,直到症状有所缓和。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鼽衄涕出,中有悬痈宿肉,痓洞不通,不知香臭,素髎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鼻塞,息肉不消,多涕,生疮。
《针灸大成》:主鼻中息肉不消,多涕,生疮,鼻窒,喘息不利,鼻?僻,鼽衄。
《类经图翼》:一曰治酒酢风,用三棱针出血。
《经验良方》:风火眼初起,在鼻尖上爆一灯火,屡经试验神效。
相关阅读
针法秘诀:30种病的针法心得!
奇经八脉病候的重点配穴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
我用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体会
针刺后多久可以洗澡?中医专家告诉你~
醒脑三针,调理中风,最值得收藏研究!!!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