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主要累及面部血管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曾称为酒渣鼻。临床主要表现为面部皮肤阵发性潮红以及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少部分出现赘生物(常见于鼻部),主要累及20-50岁的成年人。真正出现“酒渣鼻样改变”的玫瑰痤疮只有5%左右,大部分玫瑰痤疮患者的皮损主要发生在双颊部或口周,或只出现鼻部红斑、丘疹,并没有鼻部肥大、增生的表现。很多皮肤科医生将这种常见病、多发病误诊为脂溢性皮炎、痤疮等,甚至模糊诊断为“过敏性皮炎”,而误诊、误治现象又导致了不规范、不科学的治疗,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又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产生。
北医院皮肤科通过临床观察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副作用小,疗程短的治疗方案(出现鼻赘的除外):
1、小剂量多西环素口服,只有抗炎作用,不会导致菌群失调。
2、蓝光治疗每天一次,一次20分钟,连续一周,具有杀虫、抗炎等作用,安全无辐射。
3、辨证论治中药治疗,大大缩短病程,减轻痛苦,加速病情好转。此方法简单易行,轻者一周痊愈,严重的或病程长的需要适当延长治疗时间。
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玫瑰痤疮:
一、发病机制:本病可能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基础上,由多因素诱导的以天然免疫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为主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生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天然免疫功能异常:各种外界刺激包括紫外线、蠕虫感染等主要通过天然免疫功能诱导血管的新生和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
2.神经免疫相互作用:多种刺激因素(如饮酒、冷热、辛辣刺激食物、过量咖啡、巧克力及甜品等)、皮肤屏障损害以及天然免疫效应分子不仅作用于神经末梢,也释放大量神经介质,并扩大炎症过程。
3.神经脉管调节功能异常:玫瑰痤疮累及的脉管包括血管和淋巴管,其异常表现为通透性增高、血管网扩大、血流增加以及炎症细胞聚集。
4.多种微生物感染:大量毛囊蠕形螨在丘疹脓疱型及肉芽肿型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他微生物如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幽门螺杆菌都可能参与发病过程。
蠕形螨图片
5.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表明,皮损处角质层含水量下降,多数患者皮脂含量减少,经皮水分丢失增加。导致皮肤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是慢性炎症反应。其他如慢性光损害、皮肤滥用糖皮质激素都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6.遗传因素:部分玫瑰痤疮患者存在家族聚集性。
二、一般护理:修护皮肤屏障是玫瑰痤疮的基础治疗。经临床验证,对皮肤屏障具有修复作用的医学护肤品,不仅可以缓解干燥、刺痛、灼热等敏感症状,而且能减轻阵发性潮红等临床表现。无论哪种类型的玫瑰痤疮,均应使用保湿润肤制剂,防晒(戴宽檐帽子、用SPF≥30PA++~+++防晒霜,避免理化刺激(含碱性、乙醇的洗护用品,冷热,风吹,大量出汗),减少紧张等情绪波动。
三、局部冷敷或冷喷:使用普通冷水湿敷;也可使用冷喷仪。每次冷敷或冷喷15~20分钟,适用于红肿灼热难受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患者。
四、患者教育:
1.防晒、防过热因素:以打遮阳伞、戴墨镜、戴帽子等物理防晒措施为主,皮损基本控制后可考虑使用温和的防晒霜,尽量不用过热的水洗脸。
2.心理安慰及睡眠:放松心情,避免紧张、焦虑或情绪激动,有利于病情康复。少数患者具有焦虑、忧郁、失眠等症状,可选用抗焦虑类药物。
3.饮食:清淡饮食,忌烟酒及咖啡或过冷过热饮食,避免辛辣油腻。
4.护肤:患者需要长期使用保湿护肤品以保护皮肤的屏障功能,减少该病的复发或加重,慎用BB霜、隔离霜及各种彩妆。选择护肤品时应咨询医生,必要时进行化妆品过敏试验。中重度患者建议护肤简单化,如面部干燥者,仅外用保湿护肤品。
5.月经期加重的患者:必要时排除内分泌及生殖系统疾病。经前注意饮食、睡眠及心情调节,有助于防止玫瑰痤疮复发。
五、疾病转归及预后
玫瑰痤疮一般经过3个月左右的治疗可以得到基本控制或明显好转;多数患者在数年或数十年内有反复发作性,需反复间断治疗;特别是阵发性潮红症状容易反复发作。
详询请致电北医院皮肤科
联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