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是定植于胃黏膜表面与黏膜之间的革兰阴性杆菌、需氧菌,众所周知,它是慢性胃炎的主要因素,也可以引起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你以为它只在胃内致病,那真是低估了它的威力,“坏透了”的幽门螺杆菌还可以引起许多胃肠道外症状,举个例子,很多人都会被各种各样的皮肤疾病所折磨,如痤疮、酒渣鼻、湿疹、荨麻疹等,试遍所有方法仍不能治愈,不妨检测一下幽门螺杆菌,有可能它在捣鬼。
1.酒渣鼻(红斑痤疮)
酒渣鼻又称红斑痤疮,是一种慢性面部皮炎,女性好发,表现为红色斑丘疹和皮肤病变,其特征是大量扩张的红色浅表毛细血管,称为毛细血管扩张,病因尚不清楚,它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最为相关的皮肤病之一。
有研究将酒糟鼻患者按照症状以及病理发展阶段划分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组、丘疹脓疱组和增生肉芽肿组,与健康者对照,结果发现酒糟鼻患者的Hp毒力基因CagA、VacA、glmM、cagE、babA2、babB、iceA、lec1、lec2、dupA(jhp和jhp)、jhp和jhp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而且随着酒糟鼻发展程度的不断加重,Hp毒力基因的阳性率也明显增加,这说明酒糟鼻可能是Hp感染的症状之一。
Gravina等在48.9%的酒渣鼻患者中证实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且96.9%的患者在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红斑痤疮皮肤病变部分或完全消退。
寻常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是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青春期的人群容易发病。国内外的研究均认为寻常痤疮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为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患者的皮脂分泌过多、细菌感染、毛囊上皮角化过度以及局部的炎症等,其与酒糟鼻有一定的相似,通过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可以减轻患者的痤疮程度、减少病灶。
2.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是指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组织内水肿,病程超过6周者称为慢性荨麻疹,临床表现为不定时的躯干、面部或四肢发生风团或斑块,病程较长,大多数患者难以找到病因。
许多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能会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还会促使炎症介质的释放,如IL-6、IL-12、IL-8、IL-17、TGF-β等,破坏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诱导疾病的发生。
幽门螺杆菌引起慢性荨麻疹的机理可能是:
⑴幽门螺杆菌感染促进大量炎症介质的释放,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及多种血管活性介质进入血液,引发皮肤变态反应;⑵幽门螺杆菌作为一种抗原,可以引起机体产生幽门螺杆菌特异性IgE抗体,导致荨麻疹的反复发作;⑶幽门螺杆菌感染释放的炎性因子可损伤人体局部的微血管损伤和功能失调,从而诱发或加重皮肤风团的形成。
国内外许多研究已证明,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提高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复发。年加斯巴里尼医生就发现,55%慢性顽固性荨麻疹患者的胃内可查出幽门螺杆菌,经抗菌治疗消除幽门螺杆菌后,有81%患者荨麻疹不再发生。
3.湿疹
慢性湿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复杂,外在因子如物理、化学刺激,内在因子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感染病灶、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均产生或加重湿疹的病情。
有研究发现湿疹患者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为85.2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1.79%,说明慢性湿疹的发病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认为慢性湿疹与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升高以及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和细胞因子有关。
所以,对于那些久治不愈的皮肤病患者,建议检测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尤其是有胃部症状者,在常规皮肤治疗基础上,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为治疗皮肤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宜,刘华,佘菲菲,等.酒糟鼻患者胃黏膜中幽门螺旋杆菌基因的检测及作用机制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38(01):53-56.
2.杨晓静.急性荨麻疹患者血清过敏原特异性sIgE与总IgE水平分析[J].空军医学杂志,,33(1):66-68.
3.刘洋,姫雪冰,苏桂珍.血清IL-17、IL-23、IgE与慢性荨麻疹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5(04):-.
4.GravinaA,FedericoA,RuoccoE,etal.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butnotsmallintestinalbacterialovergrowthmayplayapathogenicroleinrosacea[J].UnitedEuropeanGastroenterolJ,,3(1):17-24.
5.张华洋,刘琦.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外疾病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19(03):-.
6.王香兰,李张军,许庆强,等.慢性湿疹患者血清胃泌素抗幽门螺杆菌抗体的检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7(11):-.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