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肌形成机制及抗敏感成分研究进展

文章来源:酒渣鼻   发布时间:2021-9-21 13:33:05   点击数:
 黑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386026.html

喻明英,许显,任璐,张炽坚,林茵涛

花安堂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近年来受敏感肌困扰的人越来越多,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女性敏感皮肤的患病率占60%~70%,男性占50%~60%。目前通常认为皮肤敏感并不属于皮肤病的范畴,而是一种亚稳状态的皮肤,敏感肌具有症状表现不明显,原因不明确及缓解方法不确定等特点,很多时候需要通过皮肤护理、生活环境和习惯的调整、避免接触刺激源等方式来缓解或避免皮肤敏感这一状态。因此,对于敏感肌人群来说,恰当地使用护理产品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化妆品开发者来说,深入了解以及研究敏感肌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将为开发更有效的敏感肌解决方案提供指导。本文对近年来关于敏感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概述,更全面和深入地总结以及探讨了敏感肌的形成机制以及抗敏感功效成分,为针对敏感肌护理以及敏感肌化妆品开发提供思路与支撑。

1

敏感肌以及影响因素

关于敏感肌的定义尚无统一定论,一般认为皮肤敏感需区别于皮肤刺激和皮肤过敏,无明显的临床病理状态和非特异性以及特异性免疫反应表现,可认为是一种对外界环境变化和使用的护理产品时表现为不耐受的皮肤状态。敏感肌伴有皮肤紧绷感、刺痛感,短时间的灼烧感,持续性的痒感等主观感受,或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潮红以及红斑,脱屑干燥等客观现象,容易受温度变化、紫外线、粉尘等外界刺激的影响。

敏感肌的诱发因素有很多,可分为外源性因素(环境、生活方式、化学物质)和内在因素(内分泌、基因遗传、疾病以及生理周期)。环境因素主要有季节交替、空气污染以及空气湿度、紫外线强度等;过度以及不恰当的皮肤护理、熬夜、饮食不健康等生活习惯也会促使皮肤敏感;日常化妆品、染发剂、洗涤剂等产品中的易刺激化学物质也会诱发皮肤敏感。而就个人自身而言,不同的种族以及不同个体由于遗传差异会呈现皮肤敏感度差异;内分泌失衡可能导致皮肤抵抗力减弱、皮肤免疫反应增强而引起皮肤敏感;本身具有异位性皮炎、银屑病、酒渣鼻等皮肤性疾病以及内部器官病变的人群也容易形成敏感肌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敏感肌人群在季节更替时往往更容易出现皮肤缺水干燥、发红瘙痒等问题。另外,使用不恰当的皮肤护理手段,例如自行“刷酸”、“灌肤”、滥用护肤品、使用不合格产品等,也是形成敏感肌的主要因素之一。

2

敏感肌的形成机制

敏感肌的成因复杂,其形成机制尚不明晰。目前研究中涉及的成因有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表皮存在炎症状态、皮肤感受神经系统异常,而这些成因往往相互促进累及,导致敏感肌肤问题陷入不良循环,不易转变为正常皮肤(如图1)。另外,敏感肌人群的皮肤微生物群往往存在异常,有害菌群过度繁殖以及其信息分子过度表达会破坏皮肤屏障、引起皮肤炎症,这会加剧皮肤的敏感程度。

图1目前敏感肌肤产生机制示意图

表皮由里到外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以及角质层,而通常所说的皮肤屏障主要是指表皮的角质层(SC),它是减少水分从皮肤中被动扩散的屏障,同时起到阻止其他分子(包括刺激物)进入皮肤的屏障作用[7]。皮肤屏障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细胞间脂质及其他结构连接形成“砖墙”结构,角质形成细胞和细胞间脂质的紧密连接对于维持皮肤屏障的完整性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敏感肌的主要成因是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即“砖墙”结构的不牢固或缺陷。一方面,屏障功能受损加速水分经皮失散作用以及皮肤营养物质的流失,其中会导致神经酰胺含量显著减少,同时与屏障稳定性降低有关的鞘脂水平上调;另一方面脆弱的表皮屏障会使得刺激物或过敏原的渗透作用增强,且神经末梢得不到充分的保护,更深层的肌肤暴露在微生物及外界刺激下从而诱发皮肤局部炎症状态,出现泛红发痒、灼热刺痛等症状。并且有研究报道表皮屏障完整性受损会增加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几率,敏感皮肤的个体发生过敏的风险也要高出5倍。

敏感肌的形成与表皮内神经纤维尤其是参与疼痛、瘙痒和温度感知的纤维有关。一方面,皮肤屏障损坏促使皮肤神经纤维末梢得不到充分保护甚至暴露在刺激物环境中,从而引起皮肤感觉反应增强,另一方面,这些表皮内神经纤维的密度增加可能会促进痛觉超敏。有研究表明敏感皮肤神经纤维密度先天性较高或后天性增高的人群会使其比正常皮肤更容易产生灼热、刺痛、瘙痒的感觉,这也是部分人群皮肤屏障功能完整却表现为肌肤敏感的主要原因。目前已有观察显示无髓鞘神经纤维和肥大细胞之间有直接联系,外界应激可诱导无髓鞘神经纤维中的P物质(SP)的产生,从而触发淋巴微血管增大以及肥大细胞脱颗粒增加并随后释放组胺,可引起皮肤红斑水肿等反应[14,15]。另外,临床已证实特应性皮炎与敏感皮肤有关,皮肤免疫细胞也可能在敏感皮肤中发挥关键作用,如皮肤T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IL-31,与受体IL-31RA结合直接刺激感觉神经元上的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ansientpotentialvanilloidreceptor1,TRPV1)结合。TRPV1是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可在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和内皮细胞上表达,对热和低pH值有反应,与痛觉、灼烧感、神经源性炎症和瘙痒有关。目前实验发现皮肤敏感患者的TRPV1具有更高频率的两种特异性TRVP1基因型,其蛋白表达水平也更高,这表明TRPV1可能在敏感皮肤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TRPV1的激活导致局部皮肤释放神经肽,如P物质(SP),引起钙离子内流增加,激活皮肤中不同类型的细胞,如角质形成细胞、肥大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和靠近感觉神经末梢的T细胞,从而诱导局限性神经源性炎症的发生以及细胞凋亡,最终损伤皮肤屏障功能,且该受体的激活可延缓损伤皮肤屏障的修复;同时,SP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诱导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又会导致更多的免疫细胞亚群被招募到皮肤中。而最近Sarah等[19]揭示了一些特定结构的油性小分子可通过与皮肤上的免疫蛋白CD1a结合从而引发皮肤特异性皮炎的反应新机制,这或可解释皮肤T细胞对许多油性物质反应的原理,以及某些化妆品成分会引起皮肤敏感或过敏的原因。

此外,人体表皮是一个微生态系统,每平方厘米含有数十亿个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或螨虫在内的微生物。近年来,有研究者将皮肤上的微生物群称为人体皮肤的第一道屏障,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与人体皮肤处于互生互助的平衡友好状态;皮肤为微生物提供分泌物或代谢物作为营养物质及调节物质,提供微生物栖息场所;同时基于生存竞争,微生物可以通过分泌抗菌肽或游离脂肪酸来防止病原体在皮肤上定植,从而维持表皮生态平衡健康。有研究者通过对青年女性敏感皮肤(SS)与非敏感皮肤(SN)微生物组成的差异分析表明两类人群皮肤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总体上无显著性差异,但敏感皮肤实验者的脸颊部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丰度增加,而表皮葡萄球菌的丰度显著降低;类似地,资生堂研究中心发现与非敏感肌肤相比,敏感肌肤上皮肤常驻菌群的多样性降低,表皮葡萄球菌的数量也更少,并且表皮葡萄球菌比例与皮肤水分含量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与皮肤发红现象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而Nodake等则直接从受试者自体皮肤上分离出表皮葡萄球菌,经培养后添加到化妆品基础配方中让受试者连续使用一个月,结果表明受试者的皮肤保湿性显著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目前皮肤微生态的失衡能直接导致敏感肌形成的证据尚不明晰,因此一般认为敏感皮肤与皮肤微生物及其变化相关,尤其是表皮葡萄球菌丰度的降低;同时干燥、炎症态的皮肤会导致皮肤微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致病菌丰度增加或致病菌的生物表达增强,从而进一步加重皮肤敏感(如图2)。

图2皮肤敏感性与皮肤微生物群关系的当前模型

作者介绍

喻明英

女,江南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

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Pickering乳液及其在防晒中的应用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3篇,目前就职于花安堂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专员,从事化妆品配方开发以及化妆品基础应用研究相关工作。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信息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xfchina.com/xgyy/120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