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性依赖皮炎发病原因和症状

文章来源:酒渣鼻   发布时间:2018-6-24 19:26:55   点击数:
 1激素性皮炎的病因

外用激素如果使用不当是导致糖皮质激素性皮炎的原因。为了治疗原发疾病,如脂溢性皮炎、酒渣鼻、湿疹、银屑病、红斑狼疮等而长期使用激素;也有为了美容祛斑、增白嫩肤而长期错误地使用含激素的化妆品。激素的效能越强,使用时间越长,越易发生该病。平均持续使用2个月,如果是强效激素,则仅需几周就可发生该病。面部皮肤因角质层薄,含有丰富的皮脂腺,渗透性好易吸收,因而面部是糖皮质激素性皮炎高发区。面部外用激素制剂量在6个月内超过20克,则面颊部毛细血管扩张的发生率就会增加。

2发病机理

局部长期外用激素,诱导皮肤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受抑制及成熟加快而使表皮变薄,表现为角质层和棘层变平,角质形成细胞的体积变小,角质层的层数减少。迁移到角质形成细胞的黑素减少,引起色素减退。激素的抗有丝分裂作用使蛋白合成减少。局部外用丙酸氯倍他索3周后角质层蛋白质含量下降。

激素通过干扰表皮的分化,导致透明角质层颗粒形成减少,最终使角质层变薄。通过电镜研究发现,即使短期应用激素,也可导致板层状小体的生成和分泌下降,使细胞外薄层状的双分子层减少,这些皮肤结构的变化最终使脂类合成受抑制;并能导致角质层下层的角化颗粒减少。表皮细胞间的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神经酰胺是由板层状小体分泌的,通过分泌应答可阻止新的板层状小体的形成。

激素诱导的角质层的完整性和内吸力异常与角质层中的角化粒减少有关,角质层的pH值增加导致角化颗粒减少,但激素治疗并不改变角质层的pH值,其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角质层是由角质层细胞和细胞间丰富的脂质来提供屏障功能。角质层厚度变薄,板层状小体数量和角质层的脂质减少,使表皮屏障功能受损,经皮水分丢失增加。角质层的完整性和内吸力异常会增加皮肤对外界的敏感性。

正常人的表皮和真皮的成纤维细胞存在特殊的类固醇受体,成纤维细胞对激素的亲和力与激素的抗增殖作用有。真皮变薄是由于糖蛋白和蛋白聚糖的黏弹性变化使胶原的原纤维间黏附力减弱,胶原合成减少。血管壁的胶原纤维间黏附力减弱可导致血管变宽,真皮胶原的消失可导致表面的血管显露。健康人皮肤上也可查到蠕形螨,但只有在螨虫的密度升高时才成为致病原。

在激素诱导的酒渣鼻样皮损中,毛囊蠕形螨的密度显著增高,蠕形螨封闭毛囊皮脂腺出口,充当带菌者,引起炎症反应或变态反应,在健康皮肤上使用强效激素还可使皮脂腺增生,导致特有的酒渣鼻样皮疹。激素能使毛囊上皮退化变性,导致出口被堵塞,出现痤疮样皮疹或使原有的痤疮加重。因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可使局部感染加重。外用激素后发生多毛现象的机制还不清楚。

因为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特性,仅需几天的激素治疗就可抑制很多皮肤病症状(如抑制丘疹的发展和减轻瘙痒),血管的收缩功能则可消除红斑,然而激素不能消除疾病的病因,停用后常可引起原有疾病加重,可见到炎性水肿,发红,烧灼感,不适感和急性的脓疱疹等反跳现象。该现象常常发生在停用激素后4~10d,并持续几天或3周左右。因反跳现象导致患者继续用很长时间的激素,而造成事实上的激素依赖。

3症状特征

表现为表皮萎缩、发亮、起皱、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红斑、丘疹、脓疱、多毛、瘙痒感、灼热感和不适感等。根据部位把面部激素性皮炎分为3个类型:口周型、面部中央型和弥散型。

①口周型:围绕口周的离下唇约3~5mm的一个清楚的区域里有中等分散的红斑、丘疹和脓疱。②面部中央型:双面颊,下眼睑、鼻、前额受累,通常口唇周围部位为正常皮肤。

③弥散型:整个面部、前额和颈部都受累。原发的皮疹是红色的或肉色的针头大小的丘疹或丘疱疹,激素外用后这些损害逐渐扩散,丘疹干枯后被更加弥散的发红的丘疹取代,

最后出现了广泛的炎症性的水肿性的皮肤和深在的毛囊性的丘疹、脓疱和坚实的小结节。伴有重度的不适、干燥紧缩感、烧灼感、刺痛、强烈的瘙痒。

版权说明:此图文素材部分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版权,如有问题请与客服联系:JUMI-y02

创办人:隋克毅

出品:聚美医云传媒

执行:JUMI—JM

赞赏

长按







































白殿疯感觉泽么样
曾任全国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xfchina.com/xgyy/74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