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不是所有大家认为的“痘痘”用去痘的药就有会效果,因为有的“痘痘”并不是痤疮,比如,毛囊炎,鼻红粒病等等。
炎症性丘疹的痤疮皮损一般称为痘痘,但是由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痘痘认识不全面,不仅仅包含了痤疮这种疾病还有许多皮损跟痤疮类似的疾病,如毛囊炎、鼻红粒病、口周皮炎、皮脂腺瘤(结节性硬化症)、酒渣鼻、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等,但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毛囊炎
毛囊炎是市民常见的皮肤疾病,是由细菌感染引发的毛囊化脓性炎症,多发于头部及项部、背部。很多人患病后不注意,造成毛囊大面积化脓感染,出现皮损、溃烂、疤痕等情况。
2.鼻红粒病
鼻红粒病罕见。主要发生在儿童鼻部的局限性红斑及粒状小丘疹,同时伴有鼻部多汗。病因不明。常有家族史,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口周皮炎
病因不完全清楚,可能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能是由多种刺激因素引起的一种反应。进来研究报道发生在眶周及其邻近皮肤与口周皮炎相同症状的皮炎,均在发病前局部外用含氟强效糖皮质激素一年之久。
4.皮脂腺瘤(结节性硬化症)
结节性硬化症的皮肤损害(皮脂腺瘤)最常见,常为主要的诊断依据,约90%的病人有皮脂腺瘤,通常在2~5岁时发现,分布于双颊及下颌部,前额,眼睑,鼻部均可见,对称散发,为淡红色或红褐色坚硬蜡状丘疹,按之可褪色,大小可由针尖至蚕豆大,皮脂腺瘤偶尔在出生时即已存在,至青春期因生长迅速而更为显著。
5.酒渣鼻
酒渣鼻,又称玫瑰痤疮,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部中央的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30~50岁中年人,女性多见。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由于体内外各种有害因子的作用,使患部血管舒缩神经功能失调,毛细血管长期扩张所致。毛囊虫及局部反复感染是发病重要因素。嗜酒、吸烟、刺激性饮食、消化道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尤其绝经期)、精神因素、病灶感染、长期作用于皮肤的冷热因素如高温工作、日晒、寒冷、风吹等均可诱发和加重本病。
6.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又称面部粟粒性狼疮,毛囊性粟粒性狼疮,为颜面部散在的圆形的不破溃的丘疹,愈后留有萎缩性疤痕。是结核疹,但目前尚有争议,一般认为结核杆菌由外界侵入皮肤而发病。皮损好发于眼睑、颊部及鼻附近,基本损害为2-3毫米直径孤立散在或相互融合的结节,皮疹呈淡红、紫红或淡褐色。质软、光滑、半透明状。具体病因尚不明确,某些细胞免疫检查显示异常。
★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