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皮肤病秉承“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所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方中着眼整体、调和阴阳脏腑气血的理论对于治疗皮肤病同样适用。且中药方大多药味精简,配伍严谨,疗效卓著,故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推崇。今天通过两例医案,带大家走进中医药对皮肤病的临床治疗。
桑菊饮加减案例
患者刘某,女,今年36岁,月经正常,鼻翼部红斑伴少量丘疹,瘙痒严重,睡眠欠佳,饮食尚可,小便调,大便腻,舌苔白腻,网上诊治缺少脉象。
根据皮损表现诊断为:玫瑰痤疮(酒渣鼻)。
肺胃郁热,因肺开窍于鼻。
桑菊饮加减(炒侧柏叶、生地、麦冬、白鲜皮)。
桑菊饮为吴鞠通所创,记载于《温病条辨》中,方用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等辛凉质轻之品,疏风透表,宣肺清热,是治疗风热侵犯肺卫的方剂,正符合吴鞠通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且方中药量较轻,解表之力较弱,故称辛凉轻剂。
桑菊饮中用甘凉清宣之桑叶、菊花疏风透表共为君药;又恐清热祛邪之力不够,臣之以辛凉之薄荷、苦而微寒的连翘;杏仁、桔梗辛宣,芦根升清生津以养阴用作佐药。患者服药2周后,治疗效果良好。
此外,桑菊饮加减除玫瑰痤疮,对现在比较顽固的“激素依赖性皮炎”也有很好的效果,这值得进一步临床思索。
癣菌疹病例
患者王某,男性,42岁,长期在外地打工,经人介绍联系笔者网上诊治。右脚脱屑糜烂,皮损有向上延伸趋势(阳明经分布基本一致),瘙痒严重,舌苔水滑,有裂纹,边有齿痕,小便调,大便偏稀。
根据皮损诊断为“癣菌疹”,为真菌感染引起的湿疹样变。
脾虚湿困、瘀久化热。
四妙丸合平胃散加减。
方中以黄柏为君药,取其寒以胜热,苦以燥湿,且善除下焦之湿热。苍术苦温,健脾燥湿除痹,共为臣药。牛膝活血通经络,补肝肾,强筋骨,且引药直达下焦,为佐药。因《内经》有云:“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者主润宗筋,宗筋主束筋骨而利机关也。”薏仁独入阳明,祛湿热而利筋络。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之功。
患者脚部皮损经过两周的治疗,可以看出已取得了明显的好转变化。也许患者的舌苔并不黄腻,但皮损的分布和脾虚湿困提示“足阳明胃经”无疑。而且中医的清热解毒与西医的“炎症”并不是一个概念,这也需深入探索、体悟。
小结:从上面两个病例可以看出,中医药治疗皮肤疾患疗效很快,重点在于抓住皮损表现,给予正确的诊断。尤其在网络诊治上,因缺少必要的四诊环节,尤要注意“皮损”的分布与走向,以“经络”提示用药的脏腑,为日益增多的网络诊治提供一定参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